《咆哮山莊》和《嘯風山莊》的權力遊戲


只是這種等級的名著流行太久,要改譯名是個棘手的難題。至今《簡愛》也還是沒有改為比較符合現在人名翻譯規範的《珍・艾爾》。

———— FB翻譯偵探事務所,賴慈芸

七月,賴慈芸新譯的《嘯風山莊》上市。頗得通路緣的賴譯也寫了一篇經典為何要重譯?的文章,一方面用個話題打書,一方面稍加解釋了自己重譯的原因。

下方讀者的反應其實的確很有趣,有些人莫名氣憤,覺得「咆哮山莊」中譯名背後有預言和比喻,聽來格外親切(又貼切)。也有人說賴譯不需批評前譯,將前人踩在腳下以成就自我(但若不解釋清楚,大概又有人批評好端端的幹嘛改)。雖然這是人直覺的反應,但放大到經典文學上,仍然耐人尋味。

玫瑰不叫玫瑰,還是玫瑰嗎?

「小叮噹」曾改名成「哆啦A夢」;民間「口袋怪獸」改名成官方「神奇寶貝」,現在大概也普遍成為所謂「精靈寶可夢」。更名唯一麻煩之處,大概是未來大家討論時,不知道要用哪個名字對方才聽得懂。但如果流通夠廣,其實問題不大。

個人最喜歡音譯「烏色嶺山莊」(喜歡不需解釋),但還好我不用面對這種燙手山芋。譯者為譯文撰文,從來不是「辯白」,而是提供解釋,增加欣賞的雅興。改名會有理由,譯者負責任解釋清楚,供大家參考,實在不用太過敏感。最終,新書是否成為主流,仍然是市場和地位上的權力遊戲。

順道一提,之前去查《奧德塞》的英譯本,從古到今有29本呢。有韻文體的,也有散文體。《蜘蛛人》電影也拍三個版本了呢(咦,這叫改編啦)。

話說回來,原文「Wuthering Heights」其實就是個山莊名。Wuthering有人說是約克夏(Yorkshire)地方的用字,並非那時代主流英文普遍用字,在當年倫敦書店中,想來十分惹眼。平心而論,「咆哮山莊」確實比其他譯名來得吸睛,也能馬上感受到本書哥德式的黑暗氣氛,這點自然是成功之處(「烏色嶺」也有一點啊 <---腦粉)。但要說有人會把自家取名為「咆哮山莊」或「呼嘯山莊」,我也是醉了。賴譯改為「嘯風山莊」,意在追求「寫實」。至於風格上,與其批評命名太過武俠,不如說是偏歸化的譯法,畢竟台灣建案也常見「龍吟」、「天下」、「雲起」之名,純屬個人喜好。

但總之,這種跟歷史上文學大佬用文字對話的事,在這時代依舊吃力不討好。出了個新譯本搞得像要革命一樣,唉,也許是行銷吧。我不也隨手寫了一篇文章?而且有點想看了,怎麼會這樣?

You know nothing,章晉唯。


延伸閱讀:《看待翻譯的心胸》